題主提出了三個問題:1、吳謝宇這個人是個相當優秀的人才。但是為什么這樣一個近乎完美的人會選擇殺害自己的母親?2、他到底經歷了什么讓他選擇了這么極端的方式來發泄?3、他的殺母動機是什么?
筆者認為:吳謝宇并不是優秀人才。優秀人才是一個全面的覆合型的概念,也就是說,一個人僅僅聰明、有高智商并不優秀,如果沒有良好的個性品質和道德,智商再高也可能是廢材。從吳謝宇的成長過程來看,他并不是一近乎完美的人,其實,他只不過是在溺愛的家庭教育下成長起來的心理畸形的人。他之所以殺害自己的母親,就是這種畸形心理發展的結果。因為,當心理畸形發展到極點,就會變態。
吳謝宇經歷什么以極端方式發泄的問題,其實,一個如果心理處于不斷地畸形發展之中,他最終要以一種極端的方式發泄自己被扭曲的心理。此時,他已經不是正常人的心理,是一種極度瘋狂的心理變態,此時,他會選擇一切他認為最好 的發泄方式。因而,他的母親成為扭曲心理的犧牲品。
吳謝宇殺害母親的心理動機是什么?應該說,殺人的動機不外乎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激情殺人,事先沒有動機,因為某件事情就會產生殺人的沖動并付諸行動。另一種是預謀殺人,這種殺人動機引發的原因千奇百怪。凡是預謀殺人,兇手都會事先進行詳細的謀劃,并設想出各種掩蓋自己殺人罪行的方案并予以操作。而吳謝宇在殺害母親之后,其冷靜程度,逃避法律的種種做法,顯示出他有極高的智商。這說明,他殺害母親絕對不是臨時起意,而是謀定而動??梢哉f,他就是一個畜牲。
筆者根據公開報道的資料有這樣一個判斷:吳謝宇應該是一個天才,其智商超越同齡人很大,從小就形成了絕對的優勢,被人們稱之為“完美”,這種贊譽一直陪伴到案發前。
據吳家的老鄰居透露,吳謝宇的父親家族有著隱形精神方面疾病史。在吳謝宇父親一輩,他家的四個孩子中,只有吳謝宇父親身心正常,而吳謝宇的三個姑姑,則或多或少都存在著神經系統方面的異常。假如這個說法成立并有事實,那么吳謝宇即使不是精神病也極有可能在這種家族病史的生活中心理上受到了極大的影響,這應該是他心理變態的潛在的或者是直接的原因之一。
而有資料報道,從小被老師認可、被同學擁戴的吳謝宇上了北大以后,雖然學習仍然優秀,但不再擔任學生干部,在一定程度上,這種被人擁戴的環境突然變化后,可能對他心理上有一定的沖擊。這個判斷是否成立,則需要相關的資料證實。不過,同學們反映,吳謝宇崇拜凱撒大帝,有強烈的征服欲,這說明:他的心理上是一個只有自己,不可有他人的畸形狀態,只是沒有被人們認識到而已。
有資料介紹,謝天琴自尊心強,非常清高,對兒子要求嚴格。再加上吳謝宇父親過早去世給他心理上沖擊,從而使得吳謝宇的心理上一直受到較大的束縛,而尋找一種極度發泄的方式就可能是結果。從現有的資料來看,吳謝宇家庭不富裕,不像其他的同學那樣生活優裕,這可能是吳謝宇感到自卑的地方。當吳謝宇與一個不良女性生活在一起而不能滿足女性的欲求的時候,因此,當母親謝天琴不能滿足他的生活欲求的時候,以殺害母親獲得錢財并以母親名義騙錢就可能是促使其最終殺害母親的動機之一。
這是一個大課題,并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清的。
其實這樣的案例古亦有之,只是傳播條件的限制并沒有廣為人知而已?,F階段互聯網時代,這個案子一旦發生就人盡皆知了。
這樣的案子古代就不會頻頻發生?大概不會吧!
當然,這類案件的頻發,是跟家庭、學校、社會是有一定的關系的,就這一點來說,我們的教育是存在著一些問題。
一、傳統的教育缺失了。市場經濟下,某些人一切向錢看,道德自然會淪陷。
二、理想、信念的缺失?,F在的人還有多少具有遠大理想的人?
三、不再有犧牲精神。
四、缺少愛心、善心。
五、缺少孝道。
六、缺少吃苦精神。
以上提到的都是跟我們的教育有關。在這一點上我們的家庭、學校是有一些責任的。要扭轉這樣的局面,我們的教育任重道遠!
要關注孩子的心理問題
我們在門診也發現,有些孩子發育落后,細問原因,原來是家長只管孩子是否吃飽穿暖,其他時間很少陪著寶寶玩,只顧自己玩手機。這種孩子今后很容易出現問題,有些孩子身體好,運動和智力發育也沒有問題,但生活自理能力和自控能力差,坐不住,不聽指令,不會和小朋友交流。送幼兒園后很難適應環境,不能融入集體,甚至被拒收,而且這些不良的心理行為問題一旦形成,糾正很困難,家長很痛苦。更大一些的孩子,不能形成健全的人格,就可能危害社會。
心理行為能力是受大腦前額葉高級情緒中樞控制。研究發現,嬰兒前額葉6~8月才開始發揮功能,到2~3歲前這部分大腦發展非???,有很大的可塑性,培養良好的行為非常容易。行為培養受環境和經驗的影響,因此我們做了嬰幼兒健康人格培養的研究。通過創造良好的育兒環境培養身體、智能和良好心理行為全面發展的兒童,為他們未來發展打好基礎。
健全人格的培養
我國著名情緒心理學專家孟昭蘭提出,父母應當對嬰幼兒人格特征的成長給予關注。她提出良好的嬰幼兒人格包括4個方面:
快樂和穩定的情緒
自尊心和自信心
社會適應性
獨立自主的性格
如何培養嬰幼兒快樂和穩定的情緒?
嬰兒最早是以情緒和人交流的:新生兒生下來用哭聲呼喚成人的照顧;當寶寶吃飽了在睡夢中會顯露出甜美的微笑,說明他很舒適。嬰兒從2~3個月開始,他的情緒不僅受生理需要調節,也受心理需要的控制:2個月開始,當成人逗引時會出現應答性微笑;這種微笑發展愈來愈頻繁,3個月時會“??!呀!”發聲;當成人離開時他的微笑停止,會發出某些聲音或用眼尋找父母,希望父母和他面對面逗笑玩;如果成人不應答,孩子會哭泣,情緒低落。因此,為了發展嬰兒愉快和穩定的情緒特征,父母盡可能多地和嬰兒接觸,與他玩耍,同他說話,給他唱歌,包括那些看起來不太費事,也不太哭鬧的孩子。不可因為孩子天性安靜而讓他一個人待著,被忽略的孩子同樣會出現“淡漠人生”的情感。
父母日夜照顧嬰兒,在滿足他的吃睡和身體舒適的需要過程中,嬰兒逐漸對照顧他的成人產生依戀感情。如果能培養安全依戀型的孩子,容易養成穩定的情緒,因為他對成人有一定的信賴感,不怕母親離開,所以他是快樂和安靜的。如果母親對孩子的感情不是一貫的,有時對孩子親近,有時突然“不告而別”或欺騙孩子,不履行諾言,當孩子因此而十分痛苦或反抗時,又十分粗暴地對待,或者對孩子的情感需要采取冷淡的態度,這會形成不安全依戀型。這些孩子會變得易生氣、急躁、多疑、焦慮、擔心、不肯探索周圍事物、不愿接觸生人,因此在認知和社會交流技能發展方面均受到局限。這些孩子平時很少有愉快的情緒,表情呆板,是因為他們發出的感情信息會受到冷遇,為了避免遭受缺乏溫暖的回報的痛苦而采取冷漠的預防措施,像很多福利院的孤兒常常有這種表現。
所以,父母應注意在孩子不同年齡段的不同情緒要求,給予不同內容的感情照顧,幫助孩子適應成人社會中對他來說不可避免的環境要求,這將有助于逐漸培養孩子樂觀而穩定的情緒。
如何培養嬰幼兒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積極評價是激發孩子潛力的有效手段,是建立良好自尊和自信的源泉。自尊心和自信心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萌芽,當孩子用各種方式來吸引大家注意和贊美時,要給以適當的應答。每個孩子都有長處和不足,不要只關心自己孩子比別的孩子領先還是落后,更不要用自己孩子的缺點與別的孩子的優點比較,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孩子。父母要及時表揚孩子的微小進步,不過分指責孩子的失敗和錯誤。孩子最微小的進步也值得表揚,不要把它當作“理所當然”而忽略。
孩子從小就有人格,在和孩子相處時,應該給予孩子應有的尊重,就像尊重一個重要的朋友一樣;不能因為孩子小,就對他粗暴、冷淡或漠不關心。為了樹立孩子的自尊心,對他的體育技能或“藝術作品”如體操、唱歌、跳舞和圖畫等要當場贊揚或贊賞。
如何培養嬰幼兒的社會適應性?
在社會任何地方,都有必須遵守的秩序和原則,在家庭和幼兒園中也是一樣,這種遵守社會團體規則的能力,就是社會適應力。為了適應社會還需要學會與他人合作、自我控制以及獨立思考,學習謀生所需要的技能等。
8~10個月的嬰兒就要開始培養社會適應能力了。當孩子要吃點心或要人抱時,父母要讓他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得到滿足,教會他在此之前只能等待。如果孩子哭鬧,而父母不耐煩了,立即答應他的要求,孩子就會學會只要一哭就可以達到目的;如果父母不答應要求,他就一直哭鬧到父母答應為止。這樣就不可能培養出孩子良好的社會適應性,而且會使他養成任性的壞習慣。
教會孩子控制不正確的行為,諸如打人、搶別人的玩具或食物等,這是培養孩子社會適應能力最重要內容。這些小事都是培養孩子社會適應能力的重要起點。
如何培養獨立自主性格?
性格的形成與完善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3歲前,生活環境和教育方式會給性格涂上一層底色,這層最初的色彩甚至影響今后一生的性格色調。
孩子1歲以后開始有了獨立的能力,嘗試著自己做些事情,從這時開始就要注意孩子獨立能力的培養。在這方面,自我服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這主要是指培養孩子具有一定的生活能力,如教孩子自己用勺吃飯,自己穿、脫衣服,自己學著洗手、洗臉等。此時孩子還做不好,家長要加以引導,先教他做容易的事,使他體驗到成功的歡樂,意識到自己的力量,從而更激勵他主動學習、獨立探索。如果家長嫌孩子惹麻煩而一切代勞或過分溺愛、過多照顧,就會挫傷孩子獨立性的萌芽,使他們養成一切依賴于別人的習慣,這對孩子是害而不是愛。
最后提醒家長們,想要培養寶寶擁有健全的人格,應該從出生時抓起,而不是等到寶寶上了幼兒園犯了錯之后再開始教育。以為寶寶小,只負責簡單的照顧, 忽視心理的需求,是非??膳碌?!但愿每個父母,都能盡可能多的時間陪伴寶寶,讓寶寶長大后成為出色的人才!
聽說過殺人犯,但殺死自己母親的卻很少聽說。這位北大學子殺死自己母親的理由也很奇葩。下面讓我們來看看是怎么回事吧。
這位北大學子名叫吳謝宇,上大學期間,父親因病去世了,母親悲痛欲絕,整天精神恍惚,情緒不振。
吳謝宇自稱母親心生過自殺的念頭,想跟爸一起走。作為兒子看到母親這樣痛苦心里很難受,為了幫媽媽早日解脫痛苦,決定幫助媽媽去死,于是在市場上買了刀具,經過精心準備,一直沒有找到下手的機會。
這一天,趁著媽媽彎腰穿鞋的機會,用杠鈴猛擊母親的頭部,導致母親在血泊中死亡。
這真是讓我無語了,簡直無法理解這位“孝順”的兒子。如果你是真的孝順,就應該勸勸媽媽,讓媽媽從痛苦中走出來,這才是唯一正確的做法,怎么能幫助媽媽去死呢?
有消息人士稱,這是吳謝宇殺死母親的借口,真實的原因另有隱情。自從爸爸死后,吳謝宇變的情緒失常,學習成績一落千丈,染上了賭博嫖娼的惡習。
吳謝宇認識一作妓女,想娶她為妻,遭到母親們拒絕,幾乎并斷絕了吳的經濟來源,讓吳懷恨在心,隨即萌發了殺母之心。賭博嫖娼真是害人不淺。
福建省人民法院作出了對吳謝宇宣判死刑的判決。這是對吳謝宇做出的公正判決,殺人者必殺之,朗朗乾坤,昭昭日月,豈容惡魔逃身。
免責聲明:以上信息來自網絡,請注意甄別
題主提出了三個問題:1、吳謝宇這個人是個相當優秀的人才。但是為什么這樣一個近乎完美的人會選擇殺害自己的母親?2、他到底經歷了什么讓他選擇了這么極端的方式來發泄?3、他的殺母動機是什么?
筆者認為:吳謝宇并不是優秀人才。優秀人才是一個全面的覆合型的概念,也就是說,一個人僅僅聰明、有高智商并不優秀,如果沒有良好的個性品質和道德,智商再高也可能是廢材。從吳謝宇的成長過程來看,他并不是一近乎完美的人,其實,他只不過是在溺愛的家庭教育下成長起來的心理畸形的人。他之所以殺害自己的母親,就是這種畸形心理發展的結果。因為,當心理畸形發展到極點,就會變態。
吳謝宇經歷什么以極端方式發泄的問題,其實,一個如果心理處于不斷地畸形發展之中,他最終要以一種極端的方式發泄自己被扭曲的心理。此時,他已經不是正常人的心理,是一種極度瘋狂的心理變態,此時,他會選擇一切他認為最好 的發泄方式。因而,他的母親成為扭曲心理的犧牲品。
吳謝宇殺害母親的心理動機是什么?應該說,殺人的動機不外乎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激情殺人,事先沒有動機,因為某件事情就會產生殺人的沖動并付諸行動。另一種是預謀殺人,這種殺人動機引發的原因千奇百怪。凡是預謀殺人,兇手都會事先進行詳細的謀劃,并設想出各種掩蓋自己殺人罪行的方案并予以操作。而吳謝宇在殺害母親之后,其冷靜程度,逃避法律的種種做法,顯示出他有極高的智商。這說明,他殺害母親絕對不是臨時起意,而是謀定而動??梢哉f,他就是一個畜牲。
筆者根據公開報道的資料有這樣一個判斷:吳謝宇應該是一個天才,其智商超越同齡人很大,從小就形成了絕對的優勢,被人們稱之為“完美”,這種贊譽一直陪伴到案發前。
據吳家的老鄰居透露,吳謝宇的父親家族有著隱形精神方面疾病史。在吳謝宇父親一輩,他家的四個孩子中,只有吳謝宇父親身心正常,而吳謝宇的三個姑姑,則或多或少都存在著神經系統方面的異常。假如這個說法成立并有事實,那么吳謝宇即使不是精神病也極有可能在這種家族病史的生活中心理上受到了極大的影響,這應該是他心理變態的潛在的或者是直接的原因之一。
而有資料報道,從小被老師認可、被同學擁戴的吳謝宇上了北大以后,雖然學習仍然優秀,但不再擔任學生干部,在一定程度上,這種被人擁戴的環境突然變化后,可能對他心理上有一定的沖擊。這個判斷是否成立,則需要相關的資料證實。不過,同學們反映,吳謝宇崇拜凱撒大帝,有強烈的征服欲,這說明:他的心理上是一個只有自己,不可有他人的畸形狀態,只是沒有被人們認識到而已。
有資料介紹,謝天琴自尊心強,非常清高,對兒子要求嚴格。再加上吳謝宇父親過早去世給他心理上沖擊,從而使得吳謝宇的心理上一直受到較大的束縛,而尋找一種極度發泄的方式就可能是結果。從現有的資料來看,吳謝宇家庭不富裕,不像其他的同學那樣生活優裕,這可能是吳謝宇感到自卑的地方。當吳謝宇與一個不良女性生活在一起而不能滿足女性的欲求的時候,因此,當母親謝天琴不能滿足他的生活欲求的時候,以殺害母親獲得錢財并以母親名義騙錢就可能是促使其最終殺害母親的動機之一。
殺母殺妻案頻頻發生,究竟是什么原因?-殺母案
這是一個大課題,并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清的。
其實這樣的案例古亦有之,只是傳播條件的限制并沒有廣為人知而已?,F階段互聯網時代,這個案子一旦發生就人盡皆知了。
這樣的案子古代就不會頻頻發生?大概不會吧!
當然,這類案件的頻發,是跟家庭、學校、社會是有一定的關系的,就這一點來說,我們的教育是存在著一些問題。
一、傳統的教育缺失了。市場經濟下,某些人一切向錢看,道德自然會淪陷。
二、理想、信念的缺失?,F在的人還有多少具有遠大理想的人?
三、不再有犧牲精神。
四、缺少愛心、善心。
五、缺少孝道。
六、缺少吃苦精神。
以上提到的都是跟我們的教育有關。在這一點上我們的家庭、學校是有一些責任的。要扭轉這樣的局面,我們的教育任重道遠!
怎么看13歲少年殺母案?-殺母案
要關注孩子的心理問題
我們在門診也發現,有些孩子發育落后,細問原因,原來是家長只管孩子是否吃飽穿暖,其他時間很少陪著寶寶玩,只顧自己玩手機。這種孩子今后很容易出現問題,有些孩子身體好,運動和智力發育也沒有問題,但生活自理能力和自控能力差,坐不住,不聽指令,不會和小朋友交流。送幼兒園后很難適應環境,不能融入集體,甚至被拒收,而且這些不良的心理行為問題一旦形成,糾正很困難,家長很痛苦。更大一些的孩子,不能形成健全的人格,就可能危害社會。
心理行為能力是受大腦前額葉高級情緒中樞控制。研究發現,嬰兒前額葉6~8月才開始發揮功能,到2~3歲前這部分大腦發展非???,有很大的可塑性,培養良好的行為非常容易。行為培養受環境和經驗的影響,因此我們做了嬰幼兒健康人格培養的研究。通過創造良好的育兒環境培養身體、智能和良好心理行為全面發展的兒童,為他們未來發展打好基礎。
健全人格的培養
我國著名情緒心理學專家孟昭蘭提出,父母應當對嬰幼兒人格特征的成長給予關注。她提出良好的嬰幼兒人格包括4個方面:
快樂和穩定的情緒
自尊心和自信心
社會適應性
獨立自主的性格
如何培養嬰幼兒快樂和穩定的情緒?
嬰兒最早是以情緒和人交流的:新生兒生下來用哭聲呼喚成人的照顧;當寶寶吃飽了在睡夢中會顯露出甜美的微笑,說明他很舒適。嬰兒從2~3個月開始,他的情緒不僅受生理需要調節,也受心理需要的控制:2個月開始,當成人逗引時會出現應答性微笑;這種微笑發展愈來愈頻繁,3個月時會“??!呀!”發聲;當成人離開時他的微笑停止,會發出某些聲音或用眼尋找父母,希望父母和他面對面逗笑玩;如果成人不應答,孩子會哭泣,情緒低落。因此,為了發展嬰兒愉快和穩定的情緒特征,父母盡可能多地和嬰兒接觸,與他玩耍,同他說話,給他唱歌,包括那些看起來不太費事,也不太哭鬧的孩子。不可因為孩子天性安靜而讓他一個人待著,被忽略的孩子同樣會出現“淡漠人生”的情感。
父母日夜照顧嬰兒,在滿足他的吃睡和身體舒適的需要過程中,嬰兒逐漸對照顧他的成人產生依戀感情。如果能培養安全依戀型的孩子,容易養成穩定的情緒,因為他對成人有一定的信賴感,不怕母親離開,所以他是快樂和安靜的。如果母親對孩子的感情不是一貫的,有時對孩子親近,有時突然“不告而別”或欺騙孩子,不履行諾言,當孩子因此而十分痛苦或反抗時,又十分粗暴地對待,或者對孩子的情感需要采取冷淡的態度,這會形成不安全依戀型。這些孩子會變得易生氣、急躁、多疑、焦慮、擔心、不肯探索周圍事物、不愿接觸生人,因此在認知和社會交流技能發展方面均受到局限。這些孩子平時很少有愉快的情緒,表情呆板,是因為他們發出的感情信息會受到冷遇,為了避免遭受缺乏溫暖的回報的痛苦而采取冷漠的預防措施,像很多福利院的孤兒常常有這種表現。
所以,父母應注意在孩子不同年齡段的不同情緒要求,給予不同內容的感情照顧,幫助孩子適應成人社會中對他來說不可避免的環境要求,這將有助于逐漸培養孩子樂觀而穩定的情緒。
如何培養嬰幼兒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積極評價是激發孩子潛力的有效手段,是建立良好自尊和自信的源泉。自尊心和自信心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萌芽,當孩子用各種方式來吸引大家注意和贊美時,要給以適當的應答。每個孩子都有長處和不足,不要只關心自己孩子比別的孩子領先還是落后,更不要用自己孩子的缺點與別的孩子的優點比較,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孩子。父母要及時表揚孩子的微小進步,不過分指責孩子的失敗和錯誤。孩子最微小的進步也值得表揚,不要把它當作“理所當然”而忽略。
孩子從小就有人格,在和孩子相處時,應該給予孩子應有的尊重,就像尊重一個重要的朋友一樣;不能因為孩子小,就對他粗暴、冷淡或漠不關心。為了樹立孩子的自尊心,對他的體育技能或“藝術作品”如體操、唱歌、跳舞和圖畫等要當場贊揚或贊賞。
如何培養嬰幼兒的社會適應性?
在社會任何地方,都有必須遵守的秩序和原則,在家庭和幼兒園中也是一樣,這種遵守社會團體規則的能力,就是社會適應力。為了適應社會還需要學會與他人合作、自我控制以及獨立思考,學習謀生所需要的技能等。
8~10個月的嬰兒就要開始培養社會適應能力了。當孩子要吃點心或要人抱時,父母要讓他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得到滿足,教會他在此之前只能等待。如果孩子哭鬧,而父母不耐煩了,立即答應他的要求,孩子就會學會只要一哭就可以達到目的;如果父母不答應要求,他就一直哭鬧到父母答應為止。這樣就不可能培養出孩子良好的社會適應性,而且會使他養成任性的壞習慣。
教會孩子控制不正確的行為,諸如打人、搶別人的玩具或食物等,這是培養孩子社會適應能力最重要內容。這些小事都是培養孩子社會適應能力的重要起點。
如何培養獨立自主性格?
性格的形成與完善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3歲前,生活環境和教育方式會給性格涂上一層底色,這層最初的色彩甚至影響今后一生的性格色調。
孩子1歲以后開始有了獨立的能力,嘗試著自己做些事情,從這時開始就要注意孩子獨立能力的培養。在這方面,自我服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這主要是指培養孩子具有一定的生活能力,如教孩子自己用勺吃飯,自己穿、脫衣服,自己學著洗手、洗臉等。此時孩子還做不好,家長要加以引導,先教他做容易的事,使他體驗到成功的歡樂,意識到自己的力量,從而更激勵他主動學習、獨立探索。如果家長嫌孩子惹麻煩而一切代勞或過分溺愛、過多照顧,就會挫傷孩子獨立性的萌芽,使他們養成一切依賴于別人的習慣,這對孩子是害而不是愛。
最后提醒家長們,想要培養寶寶擁有健全的人格,應該從出生時抓起,而不是等到寶寶上了幼兒園犯了錯之后再開始教育。以為寶寶小,只負責簡單的照顧, 忽視心理的需求,是非??膳碌?!但愿每個父母,都能盡可能多的時間陪伴寶寶,讓寶寶長大后成為出色的人才!
弒母案的判罰大家怎么看?-殺母案
聽說過殺人犯,但殺死自己母親的卻很少聽說。這位北大學子殺死自己母親的理由也很奇葩。下面讓我們來看看是怎么回事吧。
這位北大學子名叫吳謝宇,上大學期間,父親因病去世了,母親悲痛欲絕,整天精神恍惚,情緒不振。
吳謝宇自稱母親心生過自殺的念頭,想跟爸一起走。作為兒子看到母親這樣痛苦心里很難受,為了幫媽媽早日解脫痛苦,決定幫助媽媽去死,于是在市場上買了刀具,經過精心準備,一直沒有找到下手的機會。
這一天,趁著媽媽彎腰穿鞋的機會,用杠鈴猛擊母親的頭部,導致母親在血泊中死亡。
這真是讓我無語了,簡直無法理解這位“孝順”的兒子。如果你是真的孝順,就應該勸勸媽媽,讓媽媽從痛苦中走出來,這才是唯一正確的做法,怎么能幫助媽媽去死呢?
有消息人士稱,這是吳謝宇殺死母親的借口,真實的原因另有隱情。自從爸爸死后,吳謝宇變的情緒失常,學習成績一落千丈,染上了賭博嫖娼的惡習。
吳謝宇認識一作妓女,想娶她為妻,遭到母親們拒絕,幾乎并斷絕了吳的經濟來源,讓吳懷恨在心,隨即萌發了殺母之心。賭博嫖娼真是害人不淺。
福建省人民法院作出了對吳謝宇宣判死刑的判決。這是對吳謝宇做出的公正判決,殺人者必殺之,朗朗乾坤,昭昭日月,豈容惡魔逃身。
免責聲明:以上信息來自網絡,請注意甄別